2023年历史唐朝的故事11篇

来源:旷琼范文网 时间:2023-08-01 08:20:02

内容摘要:历史唐朝的故事大家可能认为“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城管这类工作岗位。《旧唐书》载:“监市践于衙,理市

历史唐朝的故事大家可能认为“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城管这类工作岗位。《旧唐书》载:“监市践于衙,理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唐朝的故事11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唐朝的故事11篇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1

大家可能认为“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城管这类工作岗位。《旧唐书》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这里说的“监市”,其特点和职业性质和今天的城管都非常相似,践于衙是指属于衙门管,但是比衙门官吏的社会地位要低一些,他们的任务就是“理市治商”,其中还有较为详细的城市街道管理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古代的“府”是指行政机构所在地或地方行政长官、达官贵人的官邸,这里规定的就是离此类地点十丈之内不可以开店摆摊卖东西,做生意也必须是在房屋的半丈之内,而监督执行这些规定的人就是“监市”。

无独有偶,据唐朝房玄龄在《唐世记》里记载:监市的成员并不是正式编制人员,而是可根据当地官员的意愿或根据政治形势随时从民间挑选人员组建和解散,组建期间监市的薪水由衙门发放。这一点似乎与《旧唐书》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旧唐书》里看,似乎“监市”是一种固定的工作岗位,而且有点接近捕快的性质,是国家的公务员。即便如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监市”这个职务确实存在过,所以城管应该是唐朝时就已出现了。

唐代,城市规模扩大,都城长安还成为当时全球第一大城市,政府愈加重视城管了。《旧唐书》有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监市执法范围也较广,不仅管理集市秩序,还兼有现代工商、税务、治安等部门的。职能。

唐代还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城管法律条文,《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做买卖需在官衙十丈、民房半丈外,并由监市管理。

如果“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即凡是侵占街道、栽种植物者,都要处以杖笞之刑,还得限期整改,恢复其侵占前的原貌。

而对扰乱城市秩序者,处罚则更严厉:“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以故伤人,减故杀伤一等;因失财物者,坐赃论。”即引起集市骚乱,从而致人伤亡或财物丢失者,均处严厉的刑罚。

传至宋代,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监市职能也进一步扩大。例如店铺设在何处,怎么开办等都要向监市申请,经审核发给凭证后方能开办。

在古代典籍中,监市祸害百姓的记载不多,比较突出的却是唐代的“宫市”欺市扰民。

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就描绘了“宫市”的丑恶嘴脸:“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名为采购,实际上就是打劫,“半匹红绡一丈绫”,没说不给钱,象征性地意思一下就算了。这不是欺行霸市,也不算强买强卖,根本就等于明抢。

这恰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仔细想来,此言着实不虚。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2

提起文学名着《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可以说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然而在同一时代还有一位人物,他的事迹与玄奘法师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由于命运不济,如同一个弃儿,被扔出史书典籍之外,只留下只言片语,多少年来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不为人知。

他数次出使印度,将制糖方法和佛教文物带到中国,然而更让人敬畏的是,此人借用别国的军队打败中天竺摩伽陀国,将篡位的国王俘虏到中国。这个人就是大唐王朝出访印度的使者。

出使印度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我想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此时印度发生了政变,别忘了,那时候没卫星,也没手机,没通讯手段,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于是照常上路。路线我觉得是从西安→新疆→中亚→印度→吐蕃。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王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当时吐蕃王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

击溃印军

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印度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印度,这个英雄就是王玄策,一个非军事专业出身的使节,一个在国外毫无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实在是世界军事历史上不二的奇迹。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就这样被一个中国外交官在战场上轻松搞定,真是愧对“文明古国”的称号啊。只可惜当时的中国对印度知之甚少,在中国人眼里那只不过是一个化外蛮邦而已,而近代因为“中印友好”的缘故,对这段历史教科书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没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3

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开始,到907年后梁太祖 朱温篡唐为止,共289年。

唐朝概略分成数期,大致上以 安史之乱为界。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 李渊发动 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1] 唐朝建立后,对 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 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初唐时国力强盛, 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 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 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宗即位。 唐高宗时期击败 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 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后, 武则天于690年建国周,即 武周。直到705年 唐中宗因 神龙革命而复辟。武周直到 唐玄宗继位后才完全结束。 唐玄宗时进入盛唐时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与转折,开元时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威服四周国家,史称 开元盛世。 [2]

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在晚唐时因为政治腐败,爆发了 唐末民变,其中 黄巢之乱破坏江南经济,使唐朝经济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 藩镇割据,唐室最后被藩镇 朱全忠控制。 唐昭宗迁都 洛阳,并于907年逼 唐哀帝禅位,唐亡。 朱全忠建国梁,史称 后梁,进入 五代十国时期。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4

大家可能认为“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城管这类工作岗位。《旧唐书》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这里说的“监市”,其特点和职业性质和今天的城管都非常相似,践于衙是指属于衙门管,但是比衙门官吏的社会地位要低一些,他们的任务就是“理市治商”,其中还有较为详细的城市街道管理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古代的“府”是指行政机构所在地或地方行政长官、达官贵人的官邸,这里规定的就是离此类地点十丈之内不可以开店摆摊卖东西,做生意也必须是在房屋的半丈之内,而监督执行这些规定的人就是“监市”。

无独有偶,据唐朝房玄龄在《唐世记》里记载:监市的成员并不是正式编制人员,而是可根据当地官员的意愿或根据政治形势随时从民间挑选人员组建和解散,组建期间监市的薪水由衙门发放。这一点似乎与《旧唐书》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旧唐书》里看,似乎“监市”是一种固定的工作岗位,而且有点接近捕快的性质,是国家的公务员。即便如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监市”这个职务确实存在过,所以城管应该是唐朝时就已出现了。

唐代,城市规模扩大,都城长安还成为当时全球第一大城市,政府愈加重视城管了。《旧唐书》有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监市执法范围也较广,不仅管理集市秩序,还兼有现代工商、税务、治安等部门的。职能。

唐代还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城管法律条文,《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做买卖需在官衙十丈、民房半丈外,并由监市管理。

如果“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即凡是侵占街道、栽种植物者,都要处以杖笞之刑,还得限期整改,恢复其侵占前的原貌。

而对扰乱城市秩序者,处罚则更严厉:“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以故伤人,减故杀伤一等;因失财物者,坐赃论。”即引起集市骚乱,从而致人伤亡或财物丢失者,均处严厉的刑罚。

传至宋代,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监市职能也进一步扩大。例如店铺设在何处,怎么开办等都要向监市申请,经审核发给凭证后方能开办。

在古代典籍中,监市祸害百姓的记载不多,比较突出的却是唐代的“宫市”欺市扰民。

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就描绘了“宫市”的丑恶嘴脸:“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名为采购,实际上就是打劫,“半匹红绡一丈绫”,没说不给钱,象征性地意思一下就算了。这不是欺行霸市,也不算强买强卖,根本就等于明抢。

这恰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仔细想来,此言着实不虚。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5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后为武则天废,另立四子李旦,庙号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将唐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曾亲撰《兆人本业记》农书,为唐代物质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但持政末期,她宠信佞臣,深为大臣不满;神龙元年,由宰相狄仁杰等发动的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改元神龙。从而结束了唯一女皇统治中国的历史。

中宗李显庸懦无能,致使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弄权,李旦之子李隆基击败了韦后集团而即皇帝位,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继李世民之后又一位开明国君。开元年间,玄宗对政权做了重大调整:分全国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兴修水利,使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至此,中国在世界同时代的国家中已成为鼎盛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6

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汉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区别,女性多以花草娇美、贞柔明媚等阴性文字取名,区别与男性。

《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则天”这个名字的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由此可见,武氏原名与处、约有关。孙处约名处约,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这与唐朝的情况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们再看《新唐书-韦思谦传》“本名仁约,字韦思,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这个记录有问题。应该是讳武则天的名,所以改的。为什么不说是“处”呢,简单因为武氏称二圣的时候,有宰相郝处俊,如果是处,那么作为武则天心腹的郝处俊也一定会改,但是他没有改,那就不是“处”。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史书记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

约有预期、简要、节省、穷乏等意思,明空也有这个意思,所以根据古代起名的规律,这意思是相配的,杨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为武氏以明空为字,以约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贵胄,其母更是名门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这个字,更不可能为她起名“媚娘”。《新唐书-武后传》记载“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母……母题……既见帝,赐号‘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赐,至于武媚娘则不可查,可能是因为习惯,在后面加了一个“娘”。

“武瞾”名字来源

武氏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既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又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后世之人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7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都是虚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赏女人一样,觉得魏征妩媚可爱。甚至还为这种君臣关系总结了一套套理论,比如说自己是金属的话,魏征就是那锻造的良匠;比如说魏征是镜子的话,他就是那照镜子的人。

贞观17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亲临魏征府看他,给他送药,将公主许给魏征做儿媳。魏征死后,唐太宗罢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如果演绎到此结束,应该是划上一个相当完美的句号了。

哪曾想,就在魏征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极力举荐的两个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被牵扯进来。唐太宗很生气,你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于是唐太宗自贱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亲手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个细节让人深思,唐太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原来,唐太宗对魏征早有不满,这次不过是借题发挥。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个旧阁子里住,打算将旧阁子装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议论,说皇上要用十车铜建造一个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发现竟然是魏征造的谣。他与魏征当场对质,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只是为了诤谏的需要,危言耸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对魏征的狡辩,唐太宗非常恼火,大发牢骚,一向态度强硬的魏征不得不服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还向唐太宗感谢不杀之恩。

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似乎上了瘾,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明摆着是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听说这事以后,也相当生气。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

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劳民伤财,最终撤回中原。唐太宗长叹道:“如果有魏征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派人到魏征墓前悼念了一番,并且将当初推到的墓碑立了起来。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8

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开始,到907年后梁太祖 朱温篡唐为止,共289年。

唐朝概略分成数期,大致上以 安史之乱为界。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 李渊发动 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1] 唐朝建立后,对 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 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初唐时国力强盛, 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 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 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宗即位。 唐高宗时期击败 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 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后, 武则天于690年建国周,即 武周。直到705年 唐中宗因 神龙革命而复辟。武周直到 唐玄宗继位后才完全结束。 唐玄宗时进入盛唐时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与转折,开元时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威服四周国家,史称 开元盛世。 [2]

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在晚唐时因为政治腐败,爆发了 唐末民变,其中 黄巢之乱破坏江南经济,使唐朝经济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 藩镇割据,唐室最后被藩镇 朱全忠控制。 唐昭宗迁都 洛阳,并于907年逼 唐哀帝禅位,唐亡。 朱全忠建国梁,史称 后梁,进入 五代十国时期。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9

提起文学名着《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可以说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然而在同一时代还有一位人物,他的事迹与玄奘法师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由于命运不济,如同一个弃儿,被扔出史书典籍之外,只留下只言片语,多少年来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不为人知。

他数次出使印度,将制糖方法和佛教文物带到中国,然而更让人敬畏的是,此人借用别国的军队打败中天竺摩伽陀国,将篡位的国王俘虏到中国。这个人就是大唐王朝出访印度的使者。

出使印度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我想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此时印度发生了政变,别忘了,那时候没卫星,也没手机,没通讯手段,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于是照常上路。路线我觉得是从西安→新疆→中亚→印度→吐蕃。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王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当时吐蕃王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

击溃印军

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印度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印度,这个英雄就是王玄策,一个非军事专业出身的使节,一个在国外毫无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实在是世界军事历史上不二的奇迹。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就这样被一个中国外交官在战场上轻松搞定,真是愧对“文明古国”的称号啊。只可惜当时的中国对印度知之甚少,在中国人眼里那只不过是一个化外蛮邦而已,而近代因为“中印友好”的缘故,对这段历史教科书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没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10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后为武则天废,另立四子李旦,庙号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将唐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曾亲撰《兆人本业记》农书,为唐代物质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但持政末期,她宠信佞臣,深为大臣不满;神龙元年,由宰相狄仁杰等发动的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改元神龙。从而结束了唯一女皇统治中国的历史。

中宗李显庸懦无能,致使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弄权,李旦之子李隆基击败了韦后集团而即皇帝位,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继李世民之后又一位开明国君。开元年间,玄宗对政权做了重大调整:分全国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兴修水利,使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至此,中国在世界同时代的国家中已成为鼎盛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历史唐朝的故事篇11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着的大宦官。

唐后期由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的权力,权势日盛,以致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于是,皇帝利用朝官,朝官依靠皇帝,向宦官展开夺权斗争。这种宦官与朝官之间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几次:

永贞革新 :贞元二十年(804年),唐德宗死,顺宗即位。唐顺宗因病不能理事,时任起居舍人和翰林学士的王叔文和王伾遂专制朝政。他们先后引进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发布了废"宫市"和五坊小儿,禁止节度使向皇室进奉财物的"月进"、"日进"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后又派大将范希朝接管宦官的神策军兵权。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当即发动宫廷政变,逼迫顺宗禅让帝位,立太子李纯为帝,是为唐宪宗,并改元永贞。王叔文、王伾被贬杀。

甘露之变:唐文宗即位后,鉴于他的祖父宪宗李纯、父亲穆宗李恒、长兄敬宗李湛等都是被宦官废杀或扶立的,故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决心依靠和利用朝官李训和郑注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训谎称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企图在宦官前往观看时,将其全部诛杀。不料事泄,宦官遂派禁军大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

从唐宪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专权的鼎盛期,这股依附于皇权的恶势力,对它所依附的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二王”改革失败后,几乎所有宦官都参与朝政,广泛深入到当时政治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如大批宦官进入政府,担任诸司使职;掌握宫中全部机要,出纳王命;干预吏选,监视外朝官员;掌握书院、国子监等本是封建士大夫涉足的领域。

由于朝中文武大权基本落入宦官手中,朝中制定国策、进退将相大臣,以至皇帝的生杀废立都操纵在宦官手中,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玩物和幕后操纵的傀儡。宪宗以后到唐亡的9个皇帝,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余的都是由宦官废立。唐文宗哀叹自己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他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结、纵容宦官,如宦官杨复恭以拥立昭宗有功,自称“定策国老”,骂昭宗为“负心门生”,昭宗也无可奈何。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甘露之变”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从唐太宗到唐睿宗时期,是唐朝宦官势力开始抬头的阶段。唐太宗在位时期,鉴于前代宦官干政的历史教训,对宦官限制非常严厉,宦官只是“门阁守御,庭内扫除,廪食而已”,稍有不轨便遭到严厉的惩罚。武则天执政时,集权于内廷,以牵制外朝的功臣宰相,内官用事开始增多。不过,武则天不像东汉时期的那些女主们,要凭借宦官成为自己和男性大臣沟通的桥梁,这一阶段宦官没形成什么势力,品级也都很低。

中宗复位后,韦后当政,为了扩大内朝权势,发展阉人势力,并授予宦官品爵,人数增至3000多。中宗还派宦官外出监军,开唐代宦官监军的先河。同时,各派宫廷政治势力为了窥测上意,探听消息,纷纷巴结拉拢宦官。当时李隆基为了消灭韦后势力,就曾利用过宦官高力士等人,这说明宦官势力已开始抬头,力量不可忽视。

“安史之乱”是宦官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开始对武将妄加猜疑,宦官则大受宠信,开始内掌军队,外监诸将,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

推荐访问:唐朝 故事 历史 历史唐朝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唐朝的故事简短 历史唐朝的故事100字 历史唐朝的故事50字 历史唐朝故事简短200字 历史唐朝故事简短100字概括 唐朝历史故事大全简短 唐朝的历史故事或典故 唐朝历史典故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