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选择题,曹刿论战试题(五篇)

来源:旷琼范文网 时间:2023-07-13 04:15:01

内容摘要: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选择题,曹刿论战试题(五篇),供大家参考。

曹刿论战选择题,曹刿论战试题(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曹刿论战选择题 曹刿论战试题篇一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得很孰,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
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课;
详写曹刿,略写庄公;
详写鲁国,略写齐国。)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三、请同学们依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从文言文教学来看,往往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却相当细腻,王本朝老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来字而轻率处理——认真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大有帮助。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很多课堂教学只济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理解的层次。如教《狼》,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
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
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观察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曹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这个教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板书设计精致。两则板书的归纳提练相当精练准确,其中第一则板书关于故事情节的划分显示出教师独到的见解,颇有新意,第二则板书则因为以鲁庄公为对象,在《曹刿论战》众多的板书中独树一帜。

在教授此课时,我的教案如下: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梳理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学生老师共同评论。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1)战争前做好准备(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回答: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五:课堂总结:

智慧和人和的作用对战争对事情成功作用之大。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引导式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老师学生的共同的涵养,能够让课堂更有文化的气息和浓厚的文学味道。这节课较之于王本朝老师的课,虽然知识点都具备,但一些大家具有的厚重文学文化的味道还是缺少了点。当然,以后我会千锤百炼,像大家王本朝老师学习,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

曹刿论战选择题 曹刿论战试题篇二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之大全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04北京朝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下面语境中“故”字与“故逐之”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a.既克,公问其故。b.温故知新 c.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欲擒故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战于长勺。

(2)公将鼓之。

4.鲁庄公提出了三个可以迎战的条件,曹刿肯定的条件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004北京大兴

5.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信未孚()②小大之狱()

③公将鼓之()④望其旗靡()6.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7.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2004重庆

9.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又何间焉

立有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翻译: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12.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2005广东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1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2005湖北咸宁

1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牺牲玉帛 为国牺牲

b.故克之 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

d.何以战 可以一战 18.在上文中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2分)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20.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2005新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5江苏徐州

2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②小惠未徧()③牺牲玉帛()④虽不能察()2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2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2006黑龙江哈尔滨

3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福:

狱:
3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2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33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

。(2分)

2006广东佛山

3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弗敢加也(加:虚夸或虚报)c.神弗福也(福:保佑)

d.彼竭我盈(彼:彼此)3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可以-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以塞忠谏之路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6.选出下列句子译文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失去宝玉和丝织品)b.望其旗靡(看见他们的军旗破烂不堪)c.小惠未徧(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d.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是靠勇气的)37.选出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正确的一句。a.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b.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d.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38.选出对曹刿请见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a.曹刿的乡人想让他参与这件事。

b.高官厚禄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c.庄公请求他参战。

d.曹刿自己想参加这次大战,以谋取功名利禄。3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2006甘肃酒泉

40.“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

,其中的“我”是指

。(3分)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分)译文: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阅读答案汇编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

10.c;
(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010年福建泉州市)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6.翻译句子。(6分)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5分)5.(3分)c6.(6分)1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2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孚”“福”各0.5分)7.(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1分)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
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
“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译文: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10.b 评分:共2分。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
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
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
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0年四川省宜宾市)

(三)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20—23题(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必以信()(4)公问其故()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2分)

答:

2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分)答: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 视 其 辙(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答:

(二)10、(1)赐福,保佑。(2)大腿。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
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
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

(3)不私:(4)恂恂:(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
死国者,则育其孤。译文: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答:

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溃败,失败,败逃(3)不占为己有(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5)立即斩首(来)示众(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
(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
知己知彼;
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
取信于民;
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
(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2010年河北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答:

二.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
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2010年辽宁省丹东市)

(一)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③僚属:下属官吏。④坦:指姚坦。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4)尝作假山。()9.翻译选文中画“ ”的句子。(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译文:

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答: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曹刿论战选择题 曹刿论战试题篇三

《曹刿论战》练习题(无答案)

作者:yaping 作者email: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4)弗敢加也()

(5)小大之狱()(6)虽不能察()(7)神弗福也()(8)忠之属也()(9)公将鼓之()(10)望其旗靡()

(11)彼竭我盈()(12)又何间焉()(13)肉食者鄙()(14)必以情()(15)公将驰之()(16)遂逐齐师()(17)一鼓作气()(18)必以信()(19)弗敢专也()(20)衣食所养()

三、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四、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这部书传说是______时期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11、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3、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曹刿论战选择题 曹刿论战试题篇四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本领。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

(三)教学难点

1、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

2、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其中“论”字点明本文写的是曹刿谈论长勺之战,所以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借此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明白这场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借此向学生讲明“编年体史书”这种说法)。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一个爱国君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所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 位

卑未敢忘忧国”说的不下是这个吗?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及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句。这三个字引起了下文战争条件的分析。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施惠);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享神);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狱)。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8)通过对这三方面准备的评价,体现了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 “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

(9)本段末句“战则请从”,承上启下,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转入对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描写。

(10)小结:本段写的是曹刿请见,与庄公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攻敌时机的呢?明确:“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体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心理。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体现了曹刿高明的指挥作战本领。

4.小结:本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

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的回答有哪两层意思?明确::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一层解释他选择追击时机的原因。本段中“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表明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最终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集中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学习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题目为“曹刿论战”,全文以“论”为中心。文章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
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
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来体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及指挥战争的高超本领,过人见解。所以这是一篇记叙文。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是写战争,但长勺之战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通过这一步,加深学生对“忠于职守”的认识,明白忠于职守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3.背诵并默写全文。

曹刿论战选择题 曹刿论战试题篇五

曹刿论战

教学过程 :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分析 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
“断狱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

“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推荐访问:论战 选择题 试题 曹刿论战选择题 曹刿论战试题(五篇) 曹刿论战选择题带答案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